farer
farer - 认证专家

注册于 5年前

回答
15
文章
2
关注者
1

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家长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爱眼护眼的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我们应该强化孩子的健康意识,让每个孩子都知道自己的健康自己负责,自己要保好自己的眼睛。用生动形象的方式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们知道眼睛的工作原理,知道什么是近视、是怎么发生的,进而主动关注自己眼睛的健康状况,从小养成科学的护眼习惯,掌握科学用眼护眼的健康知识。
image.png
孩子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会相互模仿不好的用眼习惯。读写姿势不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等问题,在孩子中比较常见。要给与孩子正面的引导,比一比谁的眼睛视力好,比一比谁的体育棒,而不是比谁的电子游戏打得好。孩子们用自身行动影响身边的小伙伴,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譬如主动向同学和家长宣传,相互交流护眼知识,督促养成健康科学的用眼习惯。
image.png
让孩子学会自己关注视力状况,可以交替遮盖眼睛自查视力,如果发现单眼或双眼视力有明显变化时,应及时告知家长和老师,尽早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眼科检查。配戴眼镜的孩子要经常清洁镜片,镜片太脏会影响孩子的视觉质量。戴眼镜不能看清楚远处时需及时告知家长,及时到医院就诊。
image.png
让孩子遵守近视防控的各项要求,认真规范地做眼保健操,保持正确读写姿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养成良好生活方式,不熬夜、不挑食、少吃糖,自觉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预防近视,一定要从小做起。要让孩子们从小强化健康意识、学习科学的用眼知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众所周知吃糖太多会导致蛀牙,但也有人说“孩子过量吃糖会伤害到眼睛,造成近视”,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么?
目前还没有严格的科学实验证明吃甜食过多会造成近视,但如果经常吃甜食,摄入过多糖分,有可能增加近视发生的概率或加重近视。原因可能是:糖分在消化、吸收及代谢过程中会消耗钙、铬等离子。肾脏在排出糖的代谢产物的同时,相应的排出钙离子,长期累积会导致大量钙从尿中流失。由于钙、铬是构成眼球壁的材料之一,其不足时可使眼球壁的弹性降低,眼球前后径容易拉长而发生近视。国外也有研究表明,血糖水平高是高度近视的危险因素。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不能表明两者有直接联系。正常人体有强大的血糖调节功能,因此吃一点甜食对眼睛不会有明显的影响。但为了保护眼睛的健康,应当控制甜食的摄入。
日常饮食中多吃粗粮和蔬菜、水果, 做到营养均衡。适当增加摄入鱼类、豆制品、奶制品、蛋、虾等富含钙的食物,以及芝麻、糯米等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对眼健康有益。

2019年4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2018年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结果。发布会指出:据监测发现我国73%的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达标。睡眠时间具体对近视有哪些影响呢?
对7∼18岁中小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每天体育锻炼少、睡眠时间少和家庭作业时间长的学生中疑似近视者更多。韩国对12∼19岁青少年的调查发现,在睡眠时间大于9个小时的青少年中,近视的患病率明显少于睡眠时间少于5个小时的青少年。
另外,有研究发现睡眠质量也与近视有很大的联系。通过问卷调查评定中学生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发现近视组学生的睡眠质量明显低于非近视组。正常的昼夜节律对人类的眼睛发育有着重要作用,睡眠紊乱可能会干扰或中断控制眼球正视化生长过程的调节机制,从而导致屈光不正。
家长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如果孩子睡眠不足,不仅可能导致近视,还可能
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生长发育及身体的各项功能状态,导致乏力、嗜睡、抵抗力下降等。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地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想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多了解科学用眼护眼知识,以身作则,带动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尽可能提供良好的居家视觉环境,如读写时选用合适的台灯。0∼6岁是孩子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家长应当重视孩子早期视力保护与健康,及时预防近视发生。
2.正确认识户外活动的重要性,多带孩子到户外阳光下活动。建议每天进行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保护远视储备,预防近视的发生。
3.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家长应避免电子产品来陪伴孩子。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30~40分钟,这之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
4.减轻孩子课外学习负担。配合学校减轻孩子负担,不要盲目参加课外培训。引导孩子不在走路时、吃饭时、卧床时、晃动的车厢内、光线暗弱或阳光直射等情况下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监督并随时纠正孩子不良读写姿势,应保持“一尺、一拳、一寸”,读写连续用眼时间不宜超过30∼40分钟。
5.保障孩子睡眠时间。每天睡眠不少于10个小时,让孩子多吃鱼类、水果、绿色蔬菜等有益于视力健康的物。
image.png
6.早发现早干预。发现孩子出现眯眼看东西、上课看不清楚黑板等迹象时,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遵从医生建议进行科学的近视干预和矫正。

答案是肯定的。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预防近视的发生和发展,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近视防控措施。
研究发现,户外活动对未近视儿童的保护作用更明显,对延缓尚未近视儿童的眼轴增长具有更明显的作用,这提示我们在没有发生近视的幼儿园及低年级孩子中增多户外活动非常必要。
与户外活动相比,室内活动并不能明显起到预防儿童近视的效果。因此,户外“阳光”下的运动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家长应该主动带孩子去户外活动,“目”浴阳光。
image.png
如何保证孩子们每天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长呢?
有研究发现,在课间关掉教室灯光、清空教室、鼓励学生到户外活动,与不做任何干涉相比,能够显著降低近视的发生率,可见课间户外活动对预防近视的发生非常重要。所以,学校应当鼓励孩子在课间时间走出教室,在户外进行运动,放松紧张的眼睛。体育课、活动课等时间应当尽量在光线充足的户外环境中进行。
针对我国近视发病年龄早,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不足的情况,建议幼儿园及低年级孩子每日增加一个小时的活动时间。
此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运动,比如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进行快走,不仅锻炼了孩子体质,还可以预防近视。户外活动是非常有效又经济的近视防控方法,关键在于家长和学校给儿童安排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从而达到预防近视发生发展的效果。

家长应该树立在学龄前期即开始预防近视的理念,不要等到孩子真的近视了才去采取措施。正如前面介绍,将近视防控的“关口”前移到幼儿园,保障每天不少于2小时的户外活动,就是一种有效的为孩子保留合适远视储备量的方法。
很多家长在孩子学龄前期就报各种课外班,其中有些还需要长时间看近,例如学乐器时,眼睛长时间盯着乐谱,很容易造成眼疲劳,长此以往可能使远视储备量下降,增大发生近视的危险。因此,建议孩子近距离用眼30∼40分钟后应停下来远眺或闭眼休息。
另外,孩子小时很难注意自己的用眼姿势,如果家长又不注意及时纠正,长此以往孩子很容易养成错误的用眼
行为。用眼距离太近、姿势不良,都可能使近视发生的危险增加。建议家长培养孩子正确的用眼习惯和姿势,做到“三个一”,即眼睛离书本一尺、胸部离桌缘一个拳头、握笔写字时手指离笔尖一寸。
还应尽量减少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一般建议孩子每次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不应超过15分钟。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也会造成孩子户外活动的减少,家长应该多带着孩子在户外活动,保护孩子的远视储备。

新生儿的眼球较小,眼轴长度并未达到成人水平。此时新生儿的双眼处于远视状态,这是生理性远视,也称之为“远视储备”。而后随着生长发育,眼睛的远视度数逐渐降低而趋于正视。
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青少年近距离用眼时间长、负荷重,长此以往导致孩子“远视储备”的过早消耗,最终导致近视等问题出现。
从前面的问题我们已经知道,远视储备是“对抗”发展为近视的缓冲区,因而为孩子保留合适的远视储备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明确,远视储备是指生理性远视的度数,而不是视力检查的结果。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孩子的视力检测为5.0(即1.0),散瞳验光的结果是+50度甚至+100度,就是说远视50度甚至远视100度,那么这个孩子离近视就还有一段发展空间。但是如果散瞳验光的结果为“0”,说明已经没有远视的余量储备了,再往下发展就是近视了。
image.png
另外,由于远视的存在,幼儿的视力一般还不能达到正常成年人水平,直到学龄前期视力才基本达到正常成年
人视力。因此,学龄前的儿童标准视力与成人有所区别,其标准视力与年龄有关联。
当然并不是远视储备量越高越好,每个年龄孩子的远视储备量可以参考下表:如4∼5岁的儿童生理屈光度为150∼200度远视,则有150∼200度的远视储备,如果此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屈光度只有50度远视,意味着其远视储备消耗过多,有可能较早出现近视。
image.png
image.png
所以家长应该通过建立孩子的屈光发育档案,及时了解孩子的远视储备情况,并由此制定近视预防策略。

很多家长拿到孩子的电脑验光单和配镜处方单时,看着上面的术语、数字就会一头雾水。学会看懂这两种单据,就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眼睛状况。下面将简明地解读:
1.电脑验光单解读
“R”代表右眼
“L”代表左眼
“S”代表近视或远视度数
“C”代表散光度数
“A”代表散光轴位
“PD”代表瞳距
近视或远视度数、散光度数和散光轴位一般会连续测量3次,出现3行数据,紧接着第4行数据为前3次测量数据
的平均值(如图中橙框所示)。其中,“S”下面对应的数值前如果是“-”则表示近视,“+”则表示远视。比如此验光单中,“S”下面对应的数值是-2.75,表示近视度数275度,“C”下面对应的数值是-1.00,表示近视散光100度,“A”下面对应的数值是174,表示散光轴位在174度位置。
image.png
2.配镜处方样式与解读
image.png
在上表中,右眼镜片为:近视225度,合并近视散光75度,散光轴位是178度,戴眼镜后的矫正视力是5.0(1.0);左眼镜片为:近视200度,合并近视散光100度,散光轴位是15度,戴眼镜后的矫正视力是4.9(0.8)。
image.png
在上表中,右眼镜片为:右眼远视325度,合并远视散光150度,散光轴位95度,戴眼镜后的矫正视力是4.6(0.4);左眼镜片为:左眼远视250度,合并远视散光100度,散光轴位85度,戴眼镜后的矫正视力是4.9(0.8)。

散瞳验光的专业说法为睫状肌麻痹验光,它能够使睫状肌放松,消除调节痉挛,使验光结果更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孩子眼睛的度数,是国际公认的诊断近视的金标准。建议12岁以下,尤其是初次验光,或有远视、斜弱视和较大散光的儿童一定要进行散瞳验光。
临床上常用的睫状肌麻痹药物有1%阿托品眼膏或凝胶(即“慢散”)、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和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即“快散”)。
1%阿托品眼用凝胶的睫状肌麻痹效果最强,持续时间久,适用于7岁以下的近视儿童,尤其是远视和斜弱视的患者首选使用阿托品眼用凝胶散瞳。1%阿托品眼用凝胶的使用方法为2~3次/日,连用3日后停药进行第一次验光。第二次的复验时间为停药后21天。
需要注意的是,散瞳验光结果可让医生对屈光不正情况有初步了解,但并不一定就是最合适的矫正处方。最后的矫正处方一定是在权衡双眼的屈光情况、主觉验光情况、双眼平衡及患者的具体视觉要求后确定的。
在医生指导下散瞳很少引起不良反应。散瞳后孩子有怕光的现象,这是由于散瞳后瞳孔扩大,进入眼内的光线增多了,刺激增强。散瞳后孩子会出现视物不清,是由于睫状肌麻痹。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不用过分担心,当药效逐渐消失,这些症状就会慢慢减轻直至恢复正常。
少部分儿童使用阿托品散瞳后出现脸发热或灼热感、面部潮红、眼部不适,口干、头晕、恶心等症状,此时可多喝水来缓解[3]。滴散瞳药后按压泪囊位置(眼睛内侧与鼻梁交界处)约3分钟,减少药物经鼻泪管流到鼻腔中,减少黏膜的吸收,可有效减少这些症状的出现。
家长应了解散瞳后的一些注意事项:散瞳期间由于视近模糊,尽量避免近距离用眼,例如写作业、看书、玩电脑等。同时,由于瞳孔扩大,应避免强光刺激,尤其避免强烈的太阳光刺激,户外活动时可配戴太阳镜或遮阳帽。散瞳期间家长要看护好孩子,叮嘱孩子不要追跑打闹,以免摔伤。

image.png
儿童的眼睛处于快速发育的阶段。建立屈光发育档案之后,能更好地了解眼屈光状态的发展趋势,对于近视可以做到早预警、早发现,为进一步的早干预、早治疗提供依据。
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应该从学龄前儿童开始,便于准确地了解学龄前儿童的眼部发育情况,依据情况的不同分档制定近视预防策略,譬如个性化建议远视储备低的儿童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
屈光发育档案应当内容全面,每6~12个月检查一次,包括儿童的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和眼底情况等,记录近视家族史。屈光度检查建议在睫状肌麻痹后进行,即通常讲的散瞳验光。
我国开展的“安阳儿童眼病研究”通过对小学生连续6年的调查发现,小学期间始终不近视的儿童与发生近视的儿童相比,始终不近视的儿童眼轴增长更慢,因此定期使用安全、可靠、非接触的方法测量眼轴长度可以对近视的发生发展起到提示作用。
image.png
近视儿童还必须定期检查眼底,防止眼底病变带来的视力损害。同时有其他情况的儿童,还应增加相应的检查项目,如有斜视、屈光参差应该检查立体视功能等。
image.png
屈光发育档案是儿童近视发生发展有效的监测工具,全面、标准、可靠地建立档案,可以为孩子的眼健康保驾护航。
image.png

由于学龄前儿童年龄小,常常不能准确地表达看不清楚的感受,导致家长很难发现孩子的视力问题。因此,给孩子定期做视力检查是早期发现学龄前儿童近视或其他眼病的最重要而又简单、有效的方法。
image.png
那么,学龄前儿童应该多长时间做一次视力检查呢?
1.理想状态下,正常出生的宝宝,在6个月时应到医院进行屈光筛查。如果宝宝屈光状态正常,可以每隔6~12个月做定期检查;
2.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应警惕因为视网膜尚未发育完全,可能发生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所以应该在出生后按要求及时进行眼底病变筛查并定期追踪。在出生后6个月时进行屈光筛查。
3.3岁左右,小朋友要跟着爸爸妈妈学会辨认视力表,每6~12个月定期检查视力和屈光度[1]。家长要把孩子每次的视力和验光结果保存好,根据时间建立孩子专属的屈光发育档案,这对于及早发现近视、弱视等眼病尤为重要。

从近视的发生原理来说,如果孩子已经确诊了近视,那么在目前的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是不可逆的!已确诊为近视的儿童青少年,除小部分是由于屈光间质的曲率异常造成的,大多数是由于眼轴变长造成的轴性近视。就像孩子的身高不会变矮,眼轴变长了也不会再缩短。
image.png
近视的孩子可以通过拉近视物距离,起到增加注视角度,扩大视觉效果的目的,使视网膜上的物像放大,因而看近时清楚,看远时模糊。
因此,由于眼轴增长引起的轴性近视一旦发生,眼轴长度就不会减少,在目前的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不能
治愈!家长了解了这些知识,也就拥有了“火眼金睛”,能识别出真正科学有效的防控近视方法。
但是如果孩子是调节性近视(老百姓常说的“假性近视”,为方便理解,我们接下来的讲解中仍会沿用“假性近视”这一名词),是可以恢复的。我们可以简单了解一下假性近视的原理,就会明白为什么假性近视可以恢复:
我们的眼睛通过眼睛里面的小镜头(晶状体)变薄变厚调节折光能力的大小,达到看远看近都很清楚的目的。
看远的时候,睫状肌是放松的,此时晶状体相对较薄(折光力小);看近处的时候,睫状肌是紧张的,它会把晶状体变凸(折光力增大)。我们的睫状肌就像弹簧,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会使睫状肌处于持续收缩痉挛和高度紧张的状态,这时候弹簧的弹性就会变差,持续处在看近的收缩状态,该看远的时候也无法放松,就使得眼睛出现了看远不清楚,看近清楚的假性近视。这时通过药物或用眼行为的改变,可以缓解睫状肌的持续紧张状态,使睫状肌得到放松。相应地假性近视也得到了缓解。但是我们不能把缓解视疲劳降低的假性近视度数,和近视可以治疗、度数可以恢复等同。
image.png
虽然在目前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无法治愈,但是近视是可防、可控的。我们仍然需要努力控制近视,延缓近视度数的进展和眼轴长度的增长,降低发展成为高度近视的可能,避免带来视力损害。

很多爸爸妈妈带着孩子第一次去医院检查眼睛时,发现孩子的近视度数已经比较高,后悔莫及。所以父母和孩
子要共同警惕下面一些近视的常见早期症状,出现后要及时带孩子到眼科检查。
image.png

小朋友们,你是否总是盼望着快快长高呢?其实眼睛也在悄悄地长大哦。
当你是一个刚刚来到世上的小宝宝的时候,眼睛也是未成熟的“眼睛宝宝”,小小的,处于远视状态。随着你一点点长大,眼球也在逐渐从小向大增长,眼屈光度数逐渐趋向于正视。这就是科学家们所说的“正视化”。
image.png
不过,眼睛的成长周期很短,经过了最初快速成长的3年(从出生到3岁)后,前后长度增加约5毫米。而从3岁
一直到15-16岁,眼睛前后长度也仅仅增加1毫米;在你15-16岁时,眼睛基本不会再和你一起成长,它们基本已经
是正常成熟大小的眼睛了。一般认为,眼轴长度每增加1毫米,眼睛的度数会朝着近视的方向进展200-300度。
眼睛也会有自己的成长曲线。在我国开展的“安阳儿童眼病研究”中,根据很多小学生与初中生的眼轴长度成长变化描绘了这样一幅成长曲线:
image.png
随着屈光系统和视网膜的发育,我们的视力也在发生变化。
爸爸妈妈们在判断孩子视力是否正常时,一定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因素,正常情况下可以参考以下标准:
image.png
可简单记忆为:正常视力标准大约为年龄乘以0.2。如果孩子验光结果低于这个标准,建议到专业眼科医院进行详细检查。

我国是全球近视最多的国家,并且近视呈低龄化趋势。我国青少年近视患病率逐年增加,在发达城市在校青少年中已经达到了50%~60%,有的重点高中更是达到了80%~90%。目前近视发展,或者不戴眼镜,家长们想尽了办法。比如说目前淘宝上热卖,甚至一度热销到“断货”的0.01%低浓度阿托品。

01低浓度阿托品对于近视控制的机理

阿托品是一种非选择性的胆碱能M型受体(毒蕈碱受体)拮抗剂,在临床上多用于解除调节痉挛和散瞳等,具体控制近视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认为阿托品并非通过放松调节的机制控制近视的,而是通过直接作用于视网膜和巩膜,由M1和M4受体介导,有使动物模型巩膜神经纤维层增厚,从而发挥控制近视作用。

02阿托品的可能药物不良反应

1、瞳孔散大、畏光和视近模糊。

2、眼压升高:有高眼压的或青光眼风险患者禁用阿托品。

3、少数人会引发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睑缘炎等问题;

4、停药后不同程度近视反弹;

5、视网膜和视神经的光损伤、对睑板腺和泪膜的影响等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03使用0.01%阿托品的注意事项:

1、目前低浓度阿托品控制近视还在临床研究阶段,对于阿托品的临床使用还有一些争议。我国药监局还没有批准生产用于儿童近视控制的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

2、国际上的经验一般推荐低浓度阿托品连续用2年,所以建议在儿童近视发展较快的时期才应用。

3、需要在有临床资质的医疗机构,在医生密切监控下使用,并且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

4、使用之前要做眼压、调节、集合功能等检查,对于眼压高、调节、集合力低下的患者禁忌使用。

5、0.01%的阿托品可以延缓近视的进展,但是不是用来“治疗”近视的,不可以替代眼镜。在合理配镜基础上滴用可以辅助控制近视增长。

6、在使用阿托品的时候,要注意给患者配戴太阳镜或变色镜片以及戴帽子来保护眼睛。对眼压要监控,出现口干舌燥、心跳过快的情况也要注意。

附:病例分析:

李某,男,15岁。发现视力不佳3年余,家长一直未予配镜,采用0.01%的阿托品连续治疗三年。

检查:验光:Vod:-6.0/-4.0165→0.5;Vos:-5.0/-6.05→0.4

BCC:+2.0;NRA/PRA:+0.5/-0.5ou;

Covertest+△:-38△(sc 33cm);-18△(sc 5m);

诊断:高度近视、高度散光、外隐斜、调节不足、集合不足。

病例讨论:这个患者高度近视、散光,因为一直未予配镜,在没有明确诊断的情况下滥用0.01%的阿托品,造成调节力极度不足,足矫配镜视近困难,矫正视力低下,配镜不适,集合不足,外隐斜,不恰当的治疗制造了一个15岁的“小老花眼”。

近视防控不应是以单一的药物、眼镜或训练来做的“产品化”为导向的防控方案,而是建立在全面系统的眼健康发育检查基础上的,以患者为核心导向的,涵盖“筛、防、控、治”各个环节的全方位的近视防控闭环系统。

所谓近视防控闭环系统既是:构建以患者为核心,建立在系统全面眼健康检查基础上,合理选择防控产品、方法,制定个体化防控方案,综合使用、及时调整,涵盖筛、防、控、治各个环节得近视防控体系。

筛:建立儿童眼健康筛查制度。从基因、遗传、眼球发育、生活方式等各方面进行“近视风险性评估”建立“眼健康发育管理”档案。建议从三岁开始作初次眼健康筛查。

防:根据“近视风险性评估”结果,对于近视高危人群制定“个体化近视预防方案”包括:改善生活方式、视功能训练、药物治疗、中医治疗、随诊监测。

控:针对真性近视制定“个体化近视控制方案”。初发性近视: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视功能训练、药物治疗、中医治疗延缓戴镜;随诊监测。近视≥1.0D、裸眼视力≤0.8:精准配镜、指导配戴;改善生活方式、视功能训练、药物治疗、中医治疗、角膜塑形镜验配。

治:其实只有假性近视是可以治疗的,方法:散瞳验光、视功能训练、药物治疗、中医治疗;定期复查,监测;

对于真性近视主要是控制增长,18岁后可考虑手术治疗。

治疗还要涵盖高度近视、病理性近视的并发症的治疗。

咨询热线

00853
2831 3270
版权所有:五洲药物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地址:澳门电厂巷22号亨达大厦地下AJ座

扫一扫关注微信

发布
问题